在泰山鋼鐵集團火熱的高爐生產一線,有這樣一支9個人的團隊,他們與炙熱的爐火為伴,與璀璨的鐵花為伍,用責任與擔當守護著高爐的穩定運行。他們就是煉鐵部煉鐵廠高爐車間2號工長班,一支團結協作、勇于拼搏、技術過硬的“鋼鐵團隊”。
“南場爐溫基本穩定,鐵量差在2t左右,無虧鐵情況。”
“爐內壓量關系穩定,下一爐20分鐘后進行開口。”
煉鐵部煉鐵廠2號高爐主控室內,爐內工長張小龍正與爐外工長張昆溝通高爐出鐵和爐溫變化情況。兩人有條不紊地制定下一爐次開口時間,為煉出好鐵水共同努力著。
高爐冶煉是煉鐵生產的核心環節,需要各個工序的緊密配合。煉鐵部煉鐵廠結合生產實際與工作需求,為煉鐵部二號高爐的每個工段配備兩名工長,分別負責爐內、爐外工作。工作中,爐內工長如同高爐“神經中樞”,負責比對各項技術參數,深入分析爐況,精準把控爐溫走勢;爐外工長則像高爐的“免疫系統”,負責檢查原材料的質量、監督設備運轉狀態,收集一切可能干擾高爐正常工作的信息,并迅速將這些信息傳達給爐內。班組成員之間分工明確,各司其職,默契配合,不僅降低了生產事故發生的風險,還保障了鐵水質量,提高了工作效率,實現了煉鐵生產的安全、穩定與高效。
在2號工長班,無論是即將退休的老前輩,還是剛定崗的新工長,都將“學創”作為保障高爐穩定順行的制勝法寶。
“去年,我們改進下料模式,不僅有效控制了綜合燃料比,降低了成本,而且還極大提高了高爐的抵抗力,助推高爐生產更加高質高效。”談起學習改進成果,張軍頗為自豪地向記者介紹。
將學習到的新知識、新技能應用到實踐中去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尤其是對于有著幾十年工作經驗的老工長而言,多年的傳統下料制度根深蒂固,采用全新的方法,無疑是一場“革命”。“剛開始時,很多人深表疑慮,認為這種操作方法不切實際。”爐內工長陳黎明回憶說,“但同時,我們深知只有不斷掌握新技術,運用新方法,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企業發展需要。”最終,他們憑著對技術創新的執著,驅散了心中的彷徨。每一次細微的角度調整,每一次下料環數的優化,都需要經過晝夜不停地摸索、跟蹤、實踐。有志者事竟成。他們結合各項參數變化,制定出了最佳的下料制度。這一突破,不只是技術的創新,更在于思想的轉變。
現在,他們會定期組織技術交流和經驗分享會。會上,新老工長齊聚一堂,年輕人積極向擁有豐富經驗的老前輩虛心求教,而老前輩們則滿懷求知欲地向他們詢問最新的技術工藝方案。這樣的互動,不僅促進了知識的傳遞,更將“學習、實踐、創新、提高”深深植根于每一次操作、每一天的生產之中。
多年來,2號工長班堅守在熾熱的爐臺旁,憑借高度的責任心與精湛的技術,扎根崗位,穩產保供。展望未來,他們將繼續以飽滿的熱情、精湛的技術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,煉好每一爐鐵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