欒亮,是泰山鋼鐵集團冶金機械廠機加工車間的一名數控機床工。入職六年來,他在機床轟鳴中潛心學習,憑借過硬的業務能力攻克了一個個難題,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平凡泰鋼人的責任擔當。
入職前,他曾有過一段機加工質檢員的工作經歷,對機床運作流程比較熟悉,操作機床時也很快上手。但正當他準備大展拳腳時,一次實際操作卻給他敲響了警鐘。他首次車削軋輥時,因操作失誤將軋輥圓弧過渡處車削過深,“那一刻我才明白,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差距有多大,必須沉下心繼續練。”欒亮說。于是,他開始刻苦地鉆研技術,利用廢料反復練習,逐漸掌握了機床加工的操作技巧。
別看欒亮年紀不大,但他卻是車間里的“老把式”,憑借扎實的操作水平多次解決了零件加工中的難題。2022年,機加工車間引入全新數控機床,計劃自制扇形段芯軸。但試制過程中,因芯軸過長出現振刀現象,加工陷入僵局。面對這一情況,欒亮從壓刀方式、走刀速度等細節入手,經過反復調試,最終成功解決了加工中的振刀問題,實現了扇形段芯軸的順利生產。
欒亮還有個獨特的學習秘訣:平時喜歡刷手機里的教學視頻。在為煉鐵部加工棒芯時,他發現普通鉆頭效率低且容易偏心。他通過觀看視頻,借鑒其他單位經驗,嘗試將鏟鉆應用到實際加工中,并不斷優化操作,不僅有效解決了偏心問題,還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。此外,他還從視頻中獲得靈感,采用反向銑刀盤,讓銑刀片由原本只能使用兩個刀角變為可以充分利用四個刀角,每月可節約兩三百片銑刀片。
“師父不僅技術水平高,他那吃苦耐勞、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也是我學習的榜樣。”徒弟方子昊說。一次,原料廠180燒結機聯軸器損壞,需要制造新聯軸器。原本準備下班的欒亮接到任務后,立刻投入工作。為了不影響生產,他加班加點,連水都沒來得及喝一口,一直努力到凌晨一點半,終于趕制出新的聯軸器,確保了生產線的及時恢復。
談及未來規劃,欒亮表示:“我會繼續精進技術,提升技能水平,保質保量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。”